第52节(1/2)
科技强国,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52节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【在1933年,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,叫‘中山一号’。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,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。中山——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,据说,当时“农人争种中山白”,并且持续了很多年。】
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,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。
一传十,十传百。
到了后来,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。
【1936年,他又收获了“千粒穗”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?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,非常的惊人!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。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,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。不要小看这个数字,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,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,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!在当时的这个年代,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!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“谷种佬”。】
【到了这个时候,民国政府还是想起他来了,对丁教授抛出了橄榄枝,两次邀请他去当官,都被丁教授拒绝。】
之前出现过的甘委员长亲自前来育种场相请。
丁教授,如今您的稻种可是名震中外呀!您不如来帮我主管这边的农业,您看如何?职位和薪酬绝不会低了给你。”
丁颖微笑:“甘委员长抬爱,不过丁某人只想待在学校好好教书,恐怕无法前往。还望见谅。”
赢政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,但很快又淡了下来。
他喜欢这个结局。
但是他又是帝王,看到此景难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诚挚邀请却被拒绝的人,因此心中一时不虞。
不过,对丁教授,他还是佩服的。
哎,要是天下英才们都怀着一颗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就好了。
【很多人
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爽文的结局,就是往日你对我爱答不理,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。但其实丁教授的格局可并不是停留在争口气和打脸,他在决定任教的时候,就已经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,一是不涉足官场,二是不累积财产,三是只当好教授。】
已经决定不再科举的宋应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。
但这段时间他却不怎么清闲。不仅朝廷派来了使者邀请他出仕,当地的豪族和官员们也都接连前来拜访,更有无数的请柬纷至沓来。
不过,宋应星都拒绝了。
他早就决定,自己要留在家里将那部《天工开物》好好的写出来。
看了仙画后,他有许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。
此时听到丁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,不由得脱口而出: “好!”
若是他也能像这位丁教授一样,早日的认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就好了,不至于蹉跎这么多的时光。
好在,现在也不晚。
宋应星摊开纸张,他情绪高昂,决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写出来!
【他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三点。】
【他终身都贡献给了农业界和教育界,建国后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位院长,后来成为了农科院的院长,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农业人才。当时他的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,差两分,他坚决不开后门,不予录取;在他75岁的时候,去田间视察作物生长情况,依然是裤子一挽就下地干活;他去世的时候,身上称得上比较贵重的遗物是别人送的一只怀表。】
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,不顾周围人的劝阻,执意挽起裤腿下田,认真检查稻穗的情况。
只是他不时的按压着自己的腹部,此时他已经被确诊为肝癌晚期。
镜头一转,老者躺在病床上,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学生说了一句: “我这辈子,从来没有懒过。为党、为人民、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。”5
【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。】
【他没有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稻满田,粮满仓的情景,但是由他所开启的杂交水稻的这条路,已经越走越宽,并且涌现出了不少闪耀的身影。】
镜头转到墙上。
墙上有一句话, 我不在家,
就在试验田。不在试验田, 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。 6
旁边挂着的画像上,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带着和蔼的微笑。
画像下面写着“袁隆平,中国杂交水稻之父”。
农业大学之旅(三)
镜头从这位老者的画像上移开,又转到他旁边另外一位老者的画像上。
画像下面有一句话:
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———黄耀祥。”
【在讲袁老之前,还有一位院士也不应该被人忘记。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样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。】
【那就是丁颖教授的学生,黄耀祥院士。】
观看仙画的古人们,尤其是明朝之前的农民们对于育种是没什么概念的。
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,尤其是农民。
他们巴不得仙画能多讲一点,自己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经验,就像是之前的农具一样。
也有人在书房里继续摇头晃脑的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本,不屑的哼了一声。
“不是已经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吗?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?沽名钓誉!”
他自小就读圣贤书,苦读十几年终于考上了童生,然后秀才,却在举人的这一关里蹉跎了好多年,最终只能无奈的回到村里面开了家私塾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